警示教育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警示教育专栏 > 正文

违反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常见行为

2025-09-17            点击:[]


(一)剽窃


1. “复制粘贴”的毕业论文

   本科生小张直接抄袭学长已发表的论文,仅修改作者名,查重率95%,被取消学位  

2. 翻译剽窃

   研究生小李将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投稿,未标注来源,被国际期刊举报撤稿。  

3. 自我剽窃  

   王教授将已发表论文换标题后重投新期刊,被编辑发现“重复发表”。  

4. 数据剽窃

   赵博士在论文中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的数据图表,未注明引用,被原作者起诉。  

5. 图片PS剽窃

   学生小刘将他人论文中的电镜图PS后作为自己的成果,被同行发现造假。  

6. 方法“微调”

团队A发表了一种新实验方法,团队B稍改参数后宣称是“原创”,未引注。

7. 综述变原创

某学者将多篇他人论文的核心内容拼接成“综述”,却未标注来源。

8. 删减式剽窃

论文中引用他人观点时,故意删除关键限制条件,扭曲原意。

9. 代码抄袭

计算机专业学生直接复制GitHub开源代码,未声明且声称“自主开发”。

10. 未公开数据泄露

审稿人张三将评审中的未发表数据用于自己的研究,未获授权。



伪造与篡改


1.“完美”数据造假

    张博士实验失败,编造一组符合假设的数据,后续研究无法复现,论文被撤。  

2.选择性删除数据

    某团队隐瞒药物试验中20%的副作用数据,导致药物上市后引发事故  

3.篡改图片  

    研究员用软件拼接凝胶电泳图,虚构实验结果,被期刊列入黑名单。  

4.虚构问卷调查

    社科论文称“调查了1000人”,实际仅回收200份,其余数据编造。  

5.伪造审稿意见

作者投稿时伪造“专家推荐信”,谎称论文已通过权威评审。

6.经费虚构

论文中声称受“国家重大专项”资助,实则无此项目。

7.增强图片对比度

修改Western Blot图片背景,使条带更清晰。

8.“补实验”陷阱

投稿后,审稿人要求补充实验,作者伪造补充数据应付。

9.样品造假

声称合成了某种新材料,但实际样品来自商业购买。



(三)不当署名


1.“挂名”导师  

   博士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导师强行要求作为第一作者,否则不予投稿。  

2.搭车作者  

   某教授在课题组所有论文上署名,但对部分研究毫无贡献。  

3.忽略贡献者  

参与实验的人员离职后论文发表时未被列入作者名单。  

4.争抢第一作者

合作团队因署名顺序争执不下,导致论文拖延一年未发表。

5.署名买卖  

   两人协议互相在对方论文中挂名,以增加发表数量。  

6.虚假职称  

   作者谎称自己是“教授”,实际仅为助理研究员。  



(四)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


1.一稿多投  

   作者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家期刊

2.微小修改重投

   在收到首次投稿的约定回复之前或在约定期内,仅修改标题和摘要再投其他期刊,被系统识别。  

3.拆分成多篇  

   将实质上基于同一实验或研究的论文,每次补充少量数据或资料后,多次发表方法、结论等相似或雷 同的论文。  

4.合作者重复发表  

   合作者就同一调查、实验、结果等,发表数据、方法、结论等明显相似或雷同的论文。  

5.二次发表不声明

论文被国际期刊接受后,又投给中文期刊且未说明首次发表。

6.数据复用陷阱

某团队在多篇论文中重复使用同一组实验数据,未声明,被读者揭露。



(五)伦理与隐私


1. 未获知情同意

医学研究使用患者血液样本,未告知会被用于其他实验。

2. 缺失的伦理审批
医学团队开展临床试验,未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论文发表后被举报。论文发表前补伦理申请,伦理批复时间与投稿时间接近。

3. 动物实验违规

实验室为省钱减少小鼠麻醉剂量,导致动物痛苦死亡。  

4. 实验动物的特殊责任

无意义的滥养、滥用、滥杀实验动物,无意义的重复性实验。

5. 泄露隐私

   心理学论文公开受访者姓名和住址,引发法律纠纷。  

6. 基因编辑婴儿

   贺建奎团队擅自编辑人类胚胎基因,违反国际伦理准则,引发全球谴责。  

7. 利益冲突未声明

论文称某药物“无副作用”,但未披露作者是该药企顾问,被撤稿。


(六)科研活动原始记录


1.原始记录编号不一致

配发统一、连续编号的原始记录介质,并逐一收回,导致原始记录不完整。

2.记录本管理混乱

未使用页码连续的装订本,或随意散页存放。

3.未进行全要素记录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素,均应详细记录:实验日期时间及相关环境、物料或样品及其来源、仪器设备详细信息、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测定的数据等,确保有足够的要素记录追溯和重现实验过程。

4.伦理记录未重视

未记录涉及人体、动物的伦理审批编号,或忽略数据隐私保护。

5.保存修改后的记录

将人为处理后的记录作为原始记录保存。

6.记录后补

以实验完成后补记的方式生成“原始”记录。

7.标注不清

图像处理未标注如电泳条带裁剪、荧光图片调整未说明处理方式。

8.人为取舍实验数据生成“原始”记录

对实验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记录只选取合适的数据记录

9.随意更正原始记录

为了使结果达到预期,随意更正原始记录

10.分工不明

多人合作项目记录不明确,导致成果归属纠纷。

11.非本人记录

他人代为记录实验数据,无本人确认导致成果纠纷

12.未正确使用办公用品

使用荧光笔、热敏纸等不易长时间保存的工具和介质进行原始记录导致数据丢失。

13.未及时备份

未备份重要科研项目产生的原始数据。

14.未妥善保管数据

电子数据未备份或仅存于个人设备,纸质记录未妥善归档。

15.未做好交接

人事变动时未进行原始记录交接。

16.数据生成错误

使用未按规定及时标定的实验设备生成原始记录。



公众媒体上发布学术成果


1.程序错误

未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学术成果。

2.夸大用词

在成果发布时随意使用“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等词语。

3.偷换概念

未对学术成果的适用条件作出必要说明偷换概念或误导性描述造成公众误解

4.违反利益冲突规定

删减学术成果的相关重要信息和隐瞒利益冲突。

5.虚假宣传

未经审核随意更改已审定的新闻稿违反新闻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要求

6.违反保密规定

违反与出版商、合作单位的约定先行发布学术成果。

7.回应纠错滞后

未及时回应公众重大关切和质疑、纠正失实报道。



审稿与编辑不端


1.自审自稿

审稿人用化名评审自己投稿的论文,被编辑发现邮箱关联。

2.审稿人剽窃

某专家在评审时窃取论文创新点,抢先发表类似研究。

3.关系稿

编辑要求作者引用其亲友论文,否则拒稿,被举报后撤职。

4.泄露的投稿

编辑将未发表论文思路透露给合作者,后者抢先发表。

5.买卖版面

期刊明码标价“快速发表通道”,收取高额费用,被主管部门查处。

6.虚假收录信息

期刊谎称被SCI收录,吸引作者投稿,后被数据库官方打假。

7.强制引用

期刊要求每篇论文必须引用该刊5篇以上文章,人为提高影响因子。

8.枪手代写

某学者付费委托第三方公司代写论文,代投后被举报。

9.伪造审稿人

作者投稿时推荐虚假审稿人邮箱,实际由自己控制,被系统识别。

10.虚假引用

在参考文献中加入实际未参考过的文献。



(九)评审与资金问题


1.打招呼的会评

项目答辩前,申请人通过私人关系向评审专家请教,被举报后撤项。

2.抄袭的申请书

抄袭他人未中标申请书内容,基金委查重系统识别后取消申请资格。

3.虚假的预算

虚报设备采购价格套取经费,审计发现实际支出不足申报额50%。

4.恶意拖延的审稿人

审稿人故意拖延竞争对手论文评审,使其错过职称申报。

5.围标的专家库

依托单位推荐评审专家时刻意选择"关系户",影响公正性。

6.虚构的合作单位

申请书中列出的海外合作机构实为皮包公司,无科研能力。

7.代写的结题报告

委托第三方公司编造未完成的研究成果,骗取结题验收。

8.重复申报的套路

将已获资助项目改头换面后申报其他科技计划,被大数据系统识破。

9.知而不报

发现所审论文存在研究伦理问题但不及时告知期刊。

10.谋取不正当利益

利用评审中的保密信息、评审的权利为自己谋利。

11.信息泄露

评审专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评审的,应事先征得项目主管部门的许可,在操作中防止泄露评议内容。



(十)合作与指导问题


1.抢发成果的合作伙伴

将合作中获得的未公开研究成果,私自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或泄露给第三方。

2.被窃取的创意

将初级科研人员和学生向自己阐述的未发表的观点、想法或实验结果等据为己有,或透露给第三方。

3.故意隐瞒

基于自身利益,对其他科研人员或公众隐瞒关系到科学事业发展或公共安全等重要信息。

4.教育指导

导师未对初级科研人员和学生进行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的教育或培训,未引导他们了解并遵循科研行为规范。

5.有效履职

导师不认真履行对自己有责任指导的初级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相关义务,或者不能保证用于对他们进行培养与指导的时间。

6.设置障碍

对初级科研人员和学生隐瞒研究信息,或者有意设置障碍,使得他们无法接触到相关研究资源。







参考文件

1. 国家新闻出版署《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诚信规范手册》(2023)

3. 科技部《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


上一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上海某高校梁巨波涉嫌学...

下一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辽宁某高校方晶晶涉嫌学...